红墙黄瓦映秋,故宫百年书写新篇章。今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保护故宫博物院、发挥故宫作用,不仅保护了文化之根,也为民族复兴凝聚了精神力量。 紫禁城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文化和博物馆事业从湿滑之路走向繁荣发展的典范。如今,“故宫”已有超过10万件数字文物上线。 “马文化数字艺术展”中的智慧白马吸引了无数观众,故宫年历也成为人们办公桌上的文化符号。这种变化源于“文化属于人民、文化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坚持,也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数字技术为文化传播开辟了无尽的空间。当馆藏195万余件文化物品中的106万件被高精度数字数据采集,当“高冷”的文化物品融入日常生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物品“活起来”,更是人们心中变得“温暖”的文化自信。 传承文化遗产,不仅要保存“祖传家传”,还要激活“变革基因”。从殷墟博物馆的文明寻根,到三星堆博物馆的实证多元,在宝鸡青铜博物馆的千年智慧解读中,新时代的文化保护早已超越“储存保护”,走向“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故宫不仅用创意修复文物,还恢复了青铜莲花鹤方壶的辉煌生态的同时,也以创新赋能遗产,用数字技术振兴传统文化。这种“存”与“变”的辩证法,让千年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文化变革,激发全国创造活力”,制定了文化强国建设规划。如今,“考古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国风”“国潮”走进生活,“文旅融合”惠及民生。文化不再是一本古典式的书——柜子里的书,而是融入了衣食住行的美学。当当传统图案出现在普通百姓的服饰中时,故宫的红墙成为人们打卡的文化地标。我们深深懂得,文化遗产不是某些人的使命,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事业;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精神力量。 紫禁城百年盛世,华夏文明不断发扬光大。站在新的起点,故宫的故事仍在继续。是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让子孙后代不忘初心。在保护中变革,在传承中进化,提供民族智慧的文化宫,必将捕捉民族赋权之魂,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以及每一个与禁忌同行的普通人城市与文化是这条遗产路上最美的风景。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继峰顾花奴(“青苹果乐园”团队) 编辑:杨红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