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文峰)“和平全运,大湾区活力”。第十五届全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此次全国运动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这不仅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明确注脚。
不久前,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事务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组织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理解水平最高的体育赛事,全运会自195年创办以来就带来了多维度的意义9、它不仅是观察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窗口,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融合、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国家参与的广度
本届全运会群众比赛包括23个大项、166个小项。参加竞技赛事的运动员1.4万余人,参加群众性赛事的群众运动员约1.1万人。参赛队伍包括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的73家单位代表。
据主办方介绍,十五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有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轮滑、龙舟等19个竞技项目。围棋、围棋、象棋、保龄球,以及舞龙狮、健身气功、太极拳、体操体操等四大表演项目,让大多数体育项目都颠覆了美丽的体操,让大多数体育项目以其惊人的美丽比赛令人气愤。数据显示,群众性赛事预赛和“我要上全运会”赛事有数百万人参与。 “几乎每周都有比赛”的亮丽景象,成为“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真实写照。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从推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连续写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这些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体育事业的意见》相继出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等文件一一发布,全民体育、全民健康成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词。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15分钟健身圈”建设加快。仅“十四五”期间,国家就累计投入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价开放。到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馆数量将增至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邹新贤认为,现场设施确实是解决“虚无”全民健身问题的重要方面。地方政府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充分体现概念”。
“十四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成都大运会等多项国际综合性赛事。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国际综合体育赛事最集中的时期。这些赛事不断传播了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为举办全运会积累了经验,为竞技体育增添了更多美丽,不断提高了群众体育的知名度。
人才库深度
全运会也是奥运会的“选拔赛”和“人才库”。据介绍,本届全运会竞技项目以洛杉矶奥运会为蓝本。连日来,不少年轻的面孔让我们感受到了《少年中国》新一代的力量。比如,年仅18岁的张展硕就打破了纪录,获得了冠军。伊藤全运会400米自由泳金牌;在女子滑板碗决赛中,作为本次全运会北京代表团最年轻的参赛者,11岁的曹士奇获得了第七名;来自河北保定的13岁小将曹士奇于子弟在全运会上夺得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而出生于2007年5月、身高2.26米的全运会国篮山东队中锋张子宇……种子球员将是未来中国奥运的生力军。
回顾“十四五”时期,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百米飞翔比赛中跑出“中国速度”;苏一鸣在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跳台上冲上“世界之巅”;潘占乐在巴黎奥运会泳池比赛中设置“齐少年风暴”……这一系列的名字和成绩激励了中国人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强国建设的热情。亮相本届全运会开幕式的众多名将,展现了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人才储备的深度。
截至2024年底,“十四五”期间,我国已获得519次世界锦标赛冠军,创下68项世界纪录。在此期间,北京冬奥会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巴黎奥运会取得了国外最好成绩。巴黎奥运会上,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自由式小轮车首次夺得奥运金牌。我国在奥运会项目上的金牌数从21枚增加到24枚,取得这些成绩也离不开赋能国运。在乒乓球等一些领域,不少运动员感叹“拿全国比赛冠军比拿奥运冠军还难”。可见,全运会比赛强度高,对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产业厚度
从本届全运会的项目繁多、设备先进、场地现代化,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持续发展。到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3.67万亿元,年均增长10.3%,增加值1.49万亿元,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增添新动力。
尤其是体育产业具有地方特色。例如,广东省深入探索智慧体育新赛道。 2023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增加值将超过超过2300亿元,增长9.5%。再比如,江苏省正在向“高端、智慧、绿色”方向发展。教育产品产销总规模4398.5亿元,占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的68.6%……“让百花齐放”也诠释了建设拉卡斯体育的中国特色。
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赛事走进美丽地区、街区、商圈”、“赛事出行”、“村超联赛”、“苏超联赛”等开始流行。 “体育+科技”、“体育+文化旅游”、“体育+城市有机更新”统筹协调,跨境交通便利政策不断优化,为全运会群众性赛事的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且,不仅仅是在常规的运动场上。只有徐靖坤挑战“航海界的珠穆朗玛峰”、无氧登顶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周冠宇先后创造了中国赛车界的诸多“第一”……他们在人类追求卓越的丰碑上揭开了中国人的名字。
“到2035年建设体育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当体育强国梦与当前中国梦融为一体,在中国现代化风格的伟大征程中,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美好图景凝聚着全民智慧和共同努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