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上空看天空,探索微观世界,人们对未知事物充满了无尽的好奇。 “十四五”以来,我国作为“追光者”探索科技前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仰望天空,海拔4410米的高空宇宙线观测站,探测器范围达1.36平方米,人类历史上首次揭示了银河系宇宙线起源的关键线索。探索微观世界,“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发现了精密物质的深层奥秘,使中国在微观发现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如今,中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探索未知,在科技“无人区”释放动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涵盖全球139个经济体。 “十四五”期间,我国实现了普遍增长。到2025年,中国将首次跻身世界前十;排名全球榜首的中国创新集群数量比五年前增长40%以上,达到24个,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深港广”创新集群位居全球榜首。在“十四五”规划的“框架”中,“适当推动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扩建”的表述尤其值得注意。中国瞄准领域,实施了一批先进性、战略性的国家基础科技基础设施。在合肥未来科学城,正在建设的合肥先进光源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人们可以观察微观从分子、原子甚至电子尺度观察图像世界。五年来,科技基础设施数量比“十三五”翻了一倍多,创历届五年计划最高数量纪录,为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创新高地”以国家核心科技基础设施为抓手,加速中国步伐。在大湾区,高校以广播分布,科研机构和企业打破地域壁垒,“一路开花”。全链条生态创新,让近200平米的科研面积成为全球产学融合的“典范”。它在神州大地上裂变再现,创新元素如水般自由流动。五年来,创新成果不断转移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向新生产力转化。人工智能专利排名全球第一,平均每11小时就有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诞生,总数超过5000家,深刻赋能千行百业。国产起搏器全面商用,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上海、北京、武汉等20多个大城市建成了都市大众传播网络,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播网络。如今,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研发人员和超过5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并没有忽视中国经济的活力。